介绍:太谷饼,是面制炉烤的实心饼,当地俗称干饼、烧饼。太谷饼是山西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饼具备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征,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
介绍:
太谷饼,是面制炉烤的实心饼,当地俗称干饼、烧饼。太谷饼是山西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饼具备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征,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更是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
1 介绍
太谷饼是面制炉烤的实心饼,当地俗称干饼、烧饼。山西传统名吃,产于太谷得名。字最早叫甘饼,到今天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以香、酥、甜、软而得名。明末清初,在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一家由襄垣人开的饼面铺,由老字号文堂继承了这一技艺,闻名于省内外,后改名为太谷饼。
饼呈圆形,直径三寸半,厚约六分,边与心的厚薄均匀,表皮为茶黄色,粘有脱了皮的芝麻仁。
2 特征
冷食此饼,酥而不硬,软而不皮,具备香、甜、软、脆的特征,而且,储存时间长,久储味道不变,既可作茶点,也可旅游食用。因此,太谷饼还是大家相互馈赠的上好礼品。
太谷饼的生产历史悠久,清朝末年已行销京、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它的生产和明清太谷商业经济的进步有直接关系。
3 制法
3.1 主料
白面500克。
3.2 辅料
水125克,白糖125在,饴糖50克,食油150克,碱面3克,芝麻少许。
3.3 制法
1.将白面、白糖、食油、碱面、饴糖一并放入盆内,调拌均匀,用水(四季均用温水)和起,揉匀揉光,然后上案搓成长条,揪成剂子,再抟住粘上芝麻,按成饼形。
2.把制成的饼放入吊炉内,先烫正面,定住皮后再反过来,扣上盖(不要全盖住,须秀点气)应该注意火候,主要用上火力量烤,底火不可以大了,一煽风点火约烧十几分钟即成。
此饼还可包入澄沙、枣泥,与各种糖馅,为带馅太谷饼。
4 传闻
相传在明末清初,太谷县城东南的沟子村有一富家太太,常常在夜里想吃饼子。可对佣大家从城里买回的各种面饼,她不是嫌油腻难吃,便是嫌干硬难嚼。那样到哪儿去买太太喜欢吃的饼子呢?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消息传到县城一家烧饼铺里,掌柜的为了做成这笔买卖,特地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了一种甜饼。这种甜饼是由白面、白糖、芝麻油和鸡蛋清做成的炉烤实心饼,直径约12厘米,中间厚约3厘米,其表皮色呈茶黄,上面还粘有脱皮的白芝麻。太谷饼具备酥而不硬、软而不绵、香甜不腻的特征,而且即便存放一个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会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谷饼小作坊遍布城乡,但主要以作坊式为主。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太谷饼生产企业水平意识,使企业走出小作坊低端进步的困境,晋中、大谷县两级质监部门确定了帮扶企业做大做强的工作方案。他们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提升太谷饼生产标准、加强巡查力度,派出职员对生产企业实行驻厂全过程监管,并帮助企业成立了太谷饼行业协会,使原年生产力在10吨左右的一些小作坊目前年生产力都达到了100吨以上,产量从2006年前的0.8万吨增加到目前的10万吨。
太谷饼具备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征,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更是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
另一说在清朝咸丰年间,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个张姓以开饼面铺为生。他看到太谷县商贾云集,经济兴盛,有钱人大户们贪图享受,就苦思冥想,反复试验,制成了一种甘饼,遭到富豪的欢迎。这种甘饼,用料讲究,烤制技术特殊,吃起来香酥甜软,非常快即远近闻名。太谷城内最早生产供应太谷饼的门店是南街的文成堂,后来又有东关的义源生和南街的同义恒也生产销售。这类门店都是后院生产,前店供应,设施简陋,厂房狭窄,产量非常低。当时,太谷饼价格昂贵,只不过巨商大贾才能享用得到。其实太谷的饼类食品不止是太谷饼,据称太谷仅饼类食品就多达30多种,透过这类丰富的饮食商品,大家仍可想像到当年晋商生活的豪华精致。#p#分页标题#e#